欢迎光临普罗法务律师法律服务!
    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企业内部职务侵占的防范与处理

    文:广东普罗米修律师事务所 徐小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发激烈,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给企业内部职务侵占带来极大的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职务侵占行为时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

    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根据统计发现,在民营经济领域职务侵占案件中80%以上为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及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一、企业内部职务侵占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利用工作上的便利,通过虚报支出、收入或虚构交易等方式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是指企业内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利用公司资源或职务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以职务的名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行为。

    企业内部职务侵占行为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二是利用职务便利,以自己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并收取钱款后,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擅自处分公司财产;三是公司人员利用职权侵占本单位财物。

    企业内部职务侵占行为一般发生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中,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职务侵占行为逐渐呈现出多发、频发的态势。

    常见的形式有:将本单位管理使用、经营使用等资金挪作他用;虚构合同、伪造转账凭证或收款收据;在不具备交易基础和交易主体资格情况下进行交易;利用公司资产(包括公司股权、银行账户)等实施侵占。

    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本单位财产;公司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财物据为己有等。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职务侵占案件认定为侵占罪的主要依据是《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

    “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但是实践中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将企业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是如何定性及法律认定的依据却存在着争议。

    在实际司法过程中,法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量,主要考量因素是职务侵占行为的“发生”而非“不发生”。

    例如:在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浙杭刑三终字第38号一案[(2014)杭中刑初字第403号]中,法院认为:“被告人徐某在担任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被告人徐某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同时触犯了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

    而在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闽01刑终637号一案[(2014)榕中刑二终字第935号][(2015)榕中刑二终字第1020号]中,法院认为:“被告人杨某身为公司销售人员、经理,利用工作便利条件,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归自己所有。”

    三、如何防范犯罪:

    首先,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股东、管理层、董事等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相匹配。

    再次,必须规范公司的业务流程。

    最后,完善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企业管理制度。

    在以上三个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也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来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制定合同条款,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合同的履行、变更等行为;而员工也要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和正确的商业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及企业文化建设课程学习活动,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四、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

    “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的,依照其规定”;

    “个人犯前款罪的,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职务侵占罪中较重的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贪污、挪用资金案相比具有特殊性:(1)犯罪主体的身份性:职务侵占行为是职务侵占罪中最轻的一种犯罪行为。

    (2)犯罪客体:侵犯的是单位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对单位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3)行为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对侵害单位所有权或国有资产行为对象为动产;而职务侵占罪侵犯了国家对单位财产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五、在处理职务侵占案件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企业风险。

    企业的经营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命运,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各种手段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在发生时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类案件的发生呢?

    首先是要明确企业内部职务侵占行为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必须是公司人员;(2)公司为他人提供了“劳动条件”;(3)公司对此负有支付义务。

    其次是看行为人违反上述构成要件,有没有主观故意。

    如果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客观上就不可能达到目的,此时不构成犯罪。

    再次是看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如果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超越经营范围则不构成犯罪。

    六、目前很多企业对员工培训与管理不足。

    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员工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

    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员工培训,缺乏相应的教育与管理,导致许多员工法律意识淡薄、对企业管理不了解。

    如某工厂司机李某,工作之余打了两份工。

    一份是在业余时间利用公司的货车营运拉货,把收入占为己有;

    一份是给客户送货,对部分产品再加价,赚取中间的差价。

    李某对自己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没有一点愧疚和不安,反而认为这些小收入很正常。

    另外还有很多企业未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没有设立职责与权限,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有的公司未设置相应的监督制度或没有相关流程及规章制度;甚至还有的公司内部制度不完善,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

    七、关于刑事责任追究方面: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职务侵占罪在追究主体、对象及主观方面都有明显特征:一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二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三是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在企业内部如何防范此风险?我们建议首先从公司本身入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次通过外部措施防范风险;最后在发生案件后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到法院起诉。


    在众多的企业管理型延伸的刑事犯罪,如行贿受贿,非法利益输送等等都是因为内部管理松懈,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企业家及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应当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法律宣传,让此类案件杜绝在萌芽阶段。


    法律咨询热线 400-057-3132



    阅读: